“在心灵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隐藏和埋葬。我们会把一切被压抑的,自动投射到外界,而自己根本毫无察觉。” 所以,观察外界并洞察自己的感觉,是剖析和理解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
人之所以“易怒”,其中一个原因是对未来(下一秒也是未来)只做了一种可能的预设,因此就很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这也是思维闭塞、不够开放的一个表现。
得意中暗藏自大,失意中暗藏自轻;热情中暗藏控制,冷漠中暗藏疏离;喜欢中暗藏偏见,怨恨中暗藏片面;乐观中暗藏盲目,悲观中暗藏短视;勇武中暗藏无知,怯懦中暗藏蒙蔽;淡定中暗藏懒惰,急切中暗藏失序;主动中暗藏超前,羞愧中暗藏倒退;愤怒中暗藏慌乱,恐惧中暗藏逃避。
人是感情动物,越是强烈的情绪,越容易干扰我们有限的理性。
唯有那种广博的,超脱的,悲悯的爱,才能让我们得出可能最接近“正确”的答案,从而采取可能最不会后悔的言行。
认真!游戏!认真!游戏!
“圈”是指小团体,“层”指情绪和思维水平。对于“圈”,要敬而远之,对于“层”,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两者目的都是自由。因为,“圈”,会限制自由,“层”,可以隔离麻烦。
关于朋友关系及礼尚往来
关于“空”
一切皆有因果,但是人并不知道一切。
善恶同时埋在心中,所以人的好坏并不绝对。
理解一个人为什么那样做,仅仅想象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怎样做是不够的,还要把那个人的身世背景、生活经历也统统装入自己的脑袋,并且尽量把自己的这些清空掉,然后再去想象那时的“我”会怎么做。前者是“换位思考”,后者才称得上是“同理思考”或“共情”。换位思考,即可能加深理解,也可能加深误会,而同理思考,只可能加深理解。
曾经制定过一个个人终极目标:“攀登到人类思想的最高峰”,其实很模糊,不现实,本意应该是“攀登到人类哲学思想的最高峰”。
可它就像“读尽世界上所有的书”,虽然很宏大,但终究只是一半。
另一半是如何把“集大成”的思想,融入自己的身体,使自己成为一个“集大成”的人。
前一半具体化到“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后一半具体化到“明爱喜、平开天”。
目前为止,后一半虽有意识,但并没有明确它为“终极目标”的一部分,更别说是重要的一部分了。
它不仅是个人目标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家庭目标的基础,家庭目标又是社会目标的基础,可见它是整个目标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从这一刻起,要有所调整:
从这一刻起,设“明智”为情绪的底线。
从这一刻起,努力清除对外物的期待。
从这一刻起,琐事坚持退一步海阔天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