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一个人的生活表达,而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仪式的功用就在于提供、促进并传递一种身份认同。仪式进行的过程(认同过程或曰结构化过程)中,其本身会制造、创造、强调、强化某些欲望,也会抵消、打消、掩盖、掩埋某些欲望。
人的一生即是在仪式中度过,从满月到毕业,从婚礼到葬礼,无数个仪式提供无数个身份让你认同。社会中充斥着仪式,既有集体性仪式如宗教祭祀或日常礼节,也有个体性仪式,如偷情之女子反复洗澡或抑郁之白领疯狂购物。
仪式共有的特征就是转化、牵引、移置、压抑、遮掩无意识的欲望。仪式是一种白日梦,是一种保留逻辑盔甲的幻想形式。仪式产生于人们头脑中图景的向外投射,然后认同这些投射出来的图景。这个投射-认同循环的功能和其婴儿时期的雏形一样是用来对抗和哀悼分离和死亡的。所有的仪式都有哀悼和对抗丧失的功能,如葬礼让人们幻想着死者仍然活着,只不过活在阴间而已。
而人类最庞大的仪式便是拉康所说的语言,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不是人创造了仪式,而是仪式创造了人,就像演唱会创造歌迷和歌星,运动会创造运动员和裁判一样。在仪式消失的地方言语也消失,随着消失的是人性及人性的枷锁。
——摘自互动百科
坏情绪就是毒药。能把毒药直接变成营养品吗?不能。只能把它直接排除或让它自己慢慢消散。
所以不要和它直接对抗,身处其中,越理性就越不理性,它所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
时间会让坏情绪慢慢消散;要想直接排除,一个效途径是马上转移关注点,从而产生新的情绪。
每一点坏情绪背后,都有因果可循,待它构不成威胁之后,仔细内察,便是修为提升的契机。
坏情绪是慢慢聚集起来的,不一定要等它爆发之后才去处理,完全可以发觉一点,消灭一点,不给它以积聚爆发的机会。
上述一点不断练习,形成习惯,便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时间就是一台发动机,只要时间不停止,变化就不会停止。我们在任何一刻所做的任何判断——无论是远在天边的,还是近在咫尺的,无论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还是内心深处无法言表的——说不定下一秒钟就会过时。世间万物的多样和复杂,使得我们根据所谓经验所做出的或采取的行为,都可有可能是一场刻舟求剑。
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通过持续地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和冷静的思考,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看法。永远不要认为其他人和周围的事物会一成不变,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地对其他人和事下一个“定论”,不管这结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影响,都不要去相信这“眼前”,以免自己过分小心或疏于防范。
同样的,也不要对自己下定论。每一个今天,都是明天的基础,每一个当下,都会对下一个产生影响。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天使或魔鬼也不会突然出现。生活的精要在于,“抓小放大,化繁为简”。
高大的窗口,流入满满的、柔和的、洁白的光,墙壁、地板和台阶,在白光的背后,变成单纯的灰色背景—这里,就是天堂。
在窗前,我接过用一尘不染的白布拖着的、熟睡着的、尚未睁眼的婴儿,走下台阶,转过一条走廊,打开一扇门,再穿过另一条走廊,把安详的它,送到它将要出生的地方。
我不知道我是谁,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只是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工作”,宁静,简单,不知日月,没有时间。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枯燥和疲惫,每一次端详着同样一尘不染的小脸儿,心里都充满喜悦,春天般的幸福画卷,就浮现在眼前。
人生之路渐行渐远、渐繁渐险,所以越到后来越难遇行人、越少有同伴,也是件很正常的事;而此时,也更加可以放开心胸,大声歌唱。
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思想而不是衣装;给亲人和朋友最好的礼物,是爱心和包容;给世界最好的礼物,是启迪和帮助。
现在的情况是,理论泛滥,缺少实践。
一个男人,就是要建设一个家;一个女人,就是要滋润一个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必定凶险。但最直接包裹着自己的,并不是外界的明枪暗剑、善意慌言,而是由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构筑起来的一道情感围墙。你看到的全是美好,这堵墙就是温暖的;你看到的全是险恶,这堵墙就是冰冷的。如果你什么都看到了,这堵墙就不存在了,那么你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