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

送秋妮

秋风未见凉,
泥土依然香。
不怕黄昏近,
老来更张狂。

随感

“在家会小烦心呢,比方村里同龄人都嫁了,这次回来,终于知道自己不是小孩子了,还真不服气!”

“还早,还早,我们毕业后五年才结婚呢!”

“性质不同,你们那只是早晚登记摆酒的事,我这是嫁不嫁得出的问题……”

“他就在某个地方等你,只是你们还未彼此发现……”

“全世界一样的论调,哈哈。”

……

“他/她就在某个地方等你,只是你们还未彼此发现”,这简单的几个字真的就是那么简单吗?想当初,我就是以这样的“信念”融化了大学三年的寂寞,避免了那一旦产生便不容易抹去的虚度光阴的悔恨的。它是一种信仰,有了信仰,人的心情、周身感觉就会不同,做事的态度就会不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了那几个字与没有那几个字完全是天壤之别,真正有过切身体会的人自然会理解,但对于没有感受过的人,那几个字意味着什么?一件最普通的礼物?一件最不起眼的衣服?一句用得最多的祝福?

我觉得很可惜。我把曾经通过的、通向无限风景的一扇门告诉人家,人家却因为这扇门装饰得太朴素而不愿意深入,而我又想不出,除了他自己经历一遍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完全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兴趣与克制

我一直在追求一种快乐和轻松的学习状态,就像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那个牛人一样,可这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克制、随心所欲、完全听凭于兴趣的指引?

兴趣是一种情感,生理、天气、环境、他人的言语,周围的一切随时会影响我的感觉,阳光明媚时心情舒畅,阴雨连绵时心里沮丧,情感的不稳定由此可见一斑。兴趣也一样,开始接触某事物,新鲜、好奇,乐此不疲,时间久了,兴趣就开始减淡,如果再遇到困难、挫折,很可能就会厌烦、不想再去碰它。

成功之前,也许迷茫、痛苦、疲惫,成功之后一切的不快都会变成喜悦。所以要想学有所成,不能全靠兴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必须要能够自我克制,让正确的理性,在心里开始产生惰性、厌倦等负面情绪的时候,鞭策和激励自己继续向前。因为,我的“想”与“不想”就像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阴晴不定,跟着它走,它不会把我带到山顶。

这时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应该在多大的程度范围内实行这种“自我强制”。因为一味的逼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也是不对的,真正不喜欢做的事,勉强去做不会有乐趣,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就应该立刻停下来,去做其他更喜欢的事。所以关键就是区分我的“不想”,究竟是打心底里的不想还是只是暂时的情绪。

值得纪念的中秋

今天是八月十五,据新闻说很多在逃嫌犯此时扎堆到公安局自首,各大饭店的团圆饭也都供不应求。珠海这里家家都在门口摆出香龛祭品,也不知道是拜祭祖先还是拜祭神仙。

这个中秋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的心开始变硬变冷,觉得现在自己才真正成为一个“大人”——小孩眼中的大人,在人生的残酷事实面前,不会被打得爬不起来,依然可以站起来走路,直到终点。

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接受残酷本身也很残酷,我害怕从此变得麻木和冷血,对世间的情感无动于衷,可这似乎是人类传承过程中每一个正常灵魂从生到灭的必经之路。

所以,出生就像进入一个圈套,在你天真的以为美好会永恒之时,造物主便会告诉你一切终将归为沉寂;在你以未来还很远掩耳盗铃之时,他就会一锤子敲开你的梦幻,把你带到现实跟前。

可我又能怎样呢?跳出这个圈套吗?自杀?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姑且以所谓“坚强”之心来给那些还未长大的孩子带来一些温暖吧,我想,这是每一个“大人”在做的……

第一次尝试

“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人应该搞清楚的第一问题,就像做一件事之前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做,但前者,是一个难题。

自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触及它,每次经过一翻痛苦的胡思乱想之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活着是一件很无聊的事”,于是就迷茫、不知所措,连饭也不想吃。

可是不吃饭会饿,又不敢去死,所以只能编造理由,继续学习阿Q。最开始的是“把这种心态用来稀释人生中的欲望和挫折”,后来直接把“搞清楚‘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因为人生还长,所以不急于立刻解决,而且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需要大量的生活经历,现在还不具备,所以必须留到以后才行,现在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慢慢的为解决这个问题积累素材与证据。

就这样一直生活得挺好,直到前几天,读了cnBeta上的“让IT人士远离疲劳”一文,发现自己患有严重的“认知扭曲症”,才意识到上述“终极目标”实在只是一种明日复明日式的逃避,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时间慢慢流逝,总有一天我会突然走到终点,而留下这个未解的所谓“终极目标”,这将是一种多么痛苦的遗憾?!

关于爱情

原来以为爱情只存在于男女相识的开始阶段,待相互熟悉、了解、谈婚论嫁及以后,爱情就一分为亲情——相互间的关心照顾和友情——相互间的理解支持。这个时候两个人已经非常的默契,信任对方,心灵相通,就不需要过多的表白和承诺,也不再需要风花雪月卿卿我我了。

现在渐渐发现这个观点似乎不是那么正确:与爱人不像父母兄弟,没有天生的血浓于水,所以由爱情转化而来的亲情没有深厚的根基,不会长久的牢固;爱人也不像朋友知己可以保持如水之交,生活在一起,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大小事情就都需要共同处理,所以由爱情转化而来的友情必然不像单纯友情那样纯粹和容易维护。

所以,即便是男女结婚生子之后爱情也不应消失,而且有必要为保持它的新鲜而有所行动和付出,因为爱情,才是两个人相互关心照顾和理解支持的基石。

2010年十一长假

自从长假变得宝贵之后,只有两个,到现在为止依然印象深刻,但具体是五一还是十一记不清了,只记得一次是一口气儿看完了电视剧《寻秦记》,另一次是小说《天龙八部》。

9月30日的晚上利用等车的空儿琢磨接下来的七天做点啥的情景好像还在昨天的时候,七天就已经过去了,除了去趟邮局、出去吃了几顿饭之外,在屋里把《马大帅》“3部曲”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像是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又像是活了几个不同的人生——之前的“计划”不沾一点边儿,但我想这是我第三个印象深刻的长假了……

第一部中,玉芬被牛二打伤住院,面对几万元的医药费,一贫如洗的马大帅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尽办法挣钱——替人哭丧、陪练拳击、照顾苏老太,一天打几份工,几百几百的还,每天给玉芬煲汤、送饭、照顾起居,累得闭上眼就可以睡着,还要装作轻松瞒着玉芬怕她担心——这才是真正的、饱满的、伟大的爱,比任何流行歌曲中的苍白说辞、票房电影中的狂热亲吻、娱乐节目的中虚伪煽情都让人感动、落泪。

第二部中,为了办好“打工子弟学校”,马大帅早出晚归,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对多大的压力,始终以“出来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为信念,坚韧不拔,最后卖家具、卖房子——不为挣钱,不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穷困的孩子们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学、受教育;不管最终结果怎么样,曾经拼了命干过,这才是真正的事业。

人能自然顺利的过完这一辈子,凭的就是一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我欺骗。相应的,幸福也可分为两种,无意识的幸福和有意识的幸福,无意识的幸福最幸福,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做到比较难,而有意识的幸福,要做到就更难——谁的骗术越高,谁就越能幸福——因为幸福是被自己骗出来的——可通常的情况是知道的越多,就越难于实施自我欺骗,正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颖妹能够享受到清纯的无意识的幸福,我很骄傲。

ATM取钱

曾经多次ATM取钱后忘拿卡结果卡被人盗刷或被吞,过后悔恨不已又莫名其妙,我TMD的怎么老是不长记性呢?前两天又有一次这样的经历,不过这次精确捕捉到了当时大脑的思维状态,原来导致该问题的根源,是大脑的思维过程更像是一个“单核”CPU的运行。

插卡、输入密码、选择取钱,这些操作是不会错的,因为错了之后外界就会有明显的提示中断大脑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取钱”。钱到手后,我的大脑马上开始了另外一个“高优先级”的任务——“思考取到的这些钱该怎么分配 ”,当然“走出交行大厅”等同样是高优先级的任务也同时被执行。此时“取钱”这个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但因为钱已经到手、拿回卡就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直到排在我后面取钱的那位正直的兄弟追出来告诉我忘拿卡(硬中断)了之后我才想到“取钱”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

其实我是“知道”取钱后应该拿卡的,但是这个知识相当于是存储在“硬盘”上的数据,如果在“取钱”这个任务起动之前该知识没有被载入“大脑内存”,那么拿到钱后在没有任何“中断”提示的情况下,大脑(CPU)就应该是没有机会去执行“拿回卡”的操作了。

页面

订阅 RSS - 咀嚼